【從古至今都是渡假聖地的代表座-巴拿山】
不知道大家對於巴拿山的印象是什麼,那個距離峴港只有40公里遠的地方,那個擁有非常壯觀的黃金佛手橋以及世界最長的單覽纜車,很像城堡的渡假勝地,還有最有名的法國村,但是當每次要去之前,領隊導遊一定會說,巴拿山是以前法國殖民時法國人的休閒度假勝地,每次講到這個事情,都讓我不禁都會去想像,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,讓法國人直接願意在一個高1500公尺的山上蓋上一個渡假村,今天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巴拿山的小歷史。
1.巴拿山早期的發展
在20年代的初期,印度支那的總督到了峴港與順化的地方,探勘週邊的環山,希望能夠找到更多像大叻一樣的渡假勝地,在經過多次的勘探後,在1901年,一個探險隊就在峴港附近發現一座平坦的山,就是現在的巴拿山,氣候跟大叻類似,並且僅在峴港以西46公里的地方,但是一直要到1912年才將巴拿山定調為森林保護區,那這個巴拿山的名字到底怎麼來的,有人認為是法國人在這裡探勘的時候,看到這邊有很多的香蕉,因此取名為巴拿(bana),但是也有人認為,巴拿一詞是卡圖族人(越南少數民族)的的族語,意思是指”我的山”。巴拿山的建設開始要從1912年說起,當時法國政府就對於巴拿山進行土地規劃,並且採取動植物的保護政策,對巴拿山周圍的居民就行一些人口普查,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法國開始推動巴拿渡假村的建設,截止到1923年,約有36格投資商在分別投資在這塊土地上。
2.巴拿山中期演變成一個真正的度假村
在1919年代的時候,因為通往渡假村的整體道路還尚未完善,因此通往巴拿山的車只能夠先停在Phú Thượng路上的28公里處的位置,剩下的路程就得要用轎子或是騎馬才能夠進入,這邊有紀錄到,光是用轎子作為交通運輸,大概要花5-6個小時的時間才能夠到達山頂,後來在1928年連結到巴拿山的最後一條公路建成,雖然能夠通達山頂,但是其實到巴拿山的遊客還是算少數,但是在1937年的統計下,來巴拿山渡假的遊客約有1000多人,其中又以法國人與越南官員居多,醫院、郵局、銀行、飯店等都已經投入使用,巴拿山也慢慢在當時成為一個中部著名的渡假聖地,莫林兄弟也在巴拿山蓋設一間莫林飯店在此,整個度假村的經歷,也因為這些建設,慢慢地活絡起來。
3.在戰爭之下,巴拿山的足跡也夷為平地
而後大概在1945年的八月革命成功後,這裡也慢慢被夷為平地,主要的原因是,越南人擔心法國人還控制整個巴拿山的這個地方,因此越南人決定摧毀巴拿山的一些建設與建築,在越戰時期,美軍把巴拿山當作是一個軍事的觀察地,因此對於巴拿山的建設也是一陣停擺,後來在1997年峴港的旅遊局才提出了一個類似投資的計畫,在2007年開始峴港人民委員會決定將巴拿山旅遊區教給越南太陽集團之後,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看到巴拿山的樣子,以上就是一些巴拿山從以前到現在的一些歷史脈絡,所以當準備要進去巴拿山之前,可以跟導遊介紹一下巴拿山的小歷史,也可以讓同團的遊客知道,以前到現在巴拿山的發展大概是如何